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发布单位: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17-12-05浏览次数:2406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接力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搜集整理有关“文化自信”的依据材料,对于我们丰富专业知识,启迪“文化自信”思想,将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本质与现象、理论与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等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形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艰辛探索及其理论成果是“文化自信”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对“文化自信”的论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二、“文化自信”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这段重要论述,不仅开启了我们党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而且也蕴含了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无比自信。此后,他先后提出了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都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时期对“文化自信”的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邓小平:1977年9月14日会见日本新自由俱乐部访华团时的谈话,《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三、“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和逐步拓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是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充分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大力加强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1993年12月18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73-474页 
四、“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与深化完善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社会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