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入微,走近“红楼是非”

发布单位: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17-12-25浏览次数:36

 

12月21日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玉明做客暨南大学人文讲堂,在珠海校区行政楼阶梯会议室和师生们分享 “《红楼梦》的是与非”。讲座由罗立群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孙老师首先指出,“《红楼梦》的是与非”是个很大的题目,它既指《红楼梦》文本的是与非,又包括此书面世以后所引起的是是非非。讲座着重讲述《红楼梦》文本的是非。

孙老师阐述道,《红楼梦》中的“是”,即文章写得绝佳之处,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语言的典雅等。他着重从“叙事”方面来谈《红楼梦》,由“语言”的起源讲到文言文的诞生,又讲到白话文运动,并说到小说的起源。从最简单的说书文化说起,讲到章回体的形成。他特别提到:“说书先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红楼梦》就打破了这一点,限制了‘上帝视角’。”对此,孙先生从书中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又阐述了《红楼梦》两大系统(“手抄本”与“刻印本”)内容的不同之处。
孙老师从文中的种种细节入手,见微知著,引经据典,并结合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进行了解说,同时指出了影视剧中对原著情节处理的好与坏。关于《红楼梦》中的“非”,孙老师认为,人物年龄忽大忽小、人物排行错乱、季节时令错乱等,都是《红楼梦》具有矛盾的地方。他强调,这些矛盾漏洞的出现,是由《红楼梦》并没有由作者最终完成、修改,以及成熟过程复杂而造成的。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的讲座从很多新颖独特的方面带领大家再次认识了《红楼梦》,对大家理解名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讲座内容深刻有趣,很多同学都觉得意犹未尽。
本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同时增强了同学们的艺术素养,让同学们走近名著、理解名著,从而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文|王慧燃 图|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