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暖心志愿服务队图书馆志愿活动
周日上午8点,白色的日光有些灼人,55路公交车并不难等,现在也已经可以用微信扫码付款。花35分钟从暨大北门坐13站到电视台北门站,再走一段路,就可以看见珠海市图书馆。8点37分,刚下公交车会觉得这里稍显冷清,但是等到绕到图书馆正门,你会发现已经有一大群人在灼热的空气里颇安静地等待着9点的开馆时间。
9点开馆,不早一秒也不晚一秒。图书馆的座位并不算多,但多数人也并无一定要找到座位的焦虑,只是慢条斯理陆陆续续地进了门,各自找书看书去。暖心志愿服务队成员们的目标则是去二楼的办公室找到负责带领志愿者工作的领队接受简短的培训。偌大的图书馆里渐响起手推车经过的些微辘辘声,压低的问询声,偶尔也掺杂孩子的兴奋的脚步声和手机铃声。
图书馆的一天开始了。
服务队的成员们穿上图书馆志愿者的蓝马甲,并跟随图书馆的领队到图书区了解一整个上书的流程。借阅者归还的书大多数放在自动借还机旁的移书箱里,志愿者负责用手推车把里面的书运到办公室里按索书号的首字母进行区域归类分拣,再把分好类的书运到该类区域,根据索书号找到书本原来的位置进行“上书”。图书在同一个书架上的排列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而书架与书架之间的书号则是按S型顺序排列的,让人免去找到一个书架尾部的时候还要绕到对面书架头部进行寻找的麻烦,这对“上书”来说无疑方便了许多。 对流程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志愿者们很快行动起来。图书馆的外借册数最多是六册,大多数人借还书也习惯借六还六,因而在上午短短一个小时内,还书量便达到八百册。办公室分拣桌上20个类目书堆的“海拔”很快显得差距悬殊。I类的中国文学总是“领跑全桌”,历史和心理学类书籍也并不示弱。而I类图书区也似乎是书架最多又最热闹的区域。中国文学类中,同样是“I247”开头的索书号,后面的一串数字可以排到几万,而志愿者要在这几万个的数字间穿梭,找到手中这本书的唯一位置。他们有的时候需要爬上登高凳,才能整理最顶层的书架的书,而这时你会发现挪动顶层的书的时候,整个书架都有些晃动,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有时明明是同一系列的书,但也许因为出版时间不同,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索书号并不相连,是分别隔一段放在各自的书架上的。 此次除了暖心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外,也有来自其他学校的志愿队,整个2楼都可以看到蓝马甲们忙碌穿梭的身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手推车上未归位的书往往很快就能被清理一空,而下一辆推车又会到来。过了高峰时间,志愿者则会负责摆正架上的图书:书要成九十度直立摆放,书脊要在同一平面上,方便人一目了然地查找。
另一边,五台自动借还机旁边站着我们的志愿引导员。尽管机器靠着的墙上贴着简单明晰的借还机使用指南,但绝大多数人一来还是会自动将目光聚焦在借还机的屏幕上,而不曾注意墙上的“读者证初始密码为出生年月日八位”。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打开读者证密码界面后,都可能转过头来问一句:“密码是多少?” 有时人们也会不明就里地把身份证或读者证误放在屏幕上而不是读卡区里,不了解书可以一次性识别借还,而一本本地进行操作。两台老式借还机偶尔的感应不灵亦不时让人感到困惑。尽管还是有前台,已经鲜少有人借还书不在机器上操作了,有趣的是,在自助借还机上的操作最终又反过来需要人的引导。
做自助借还机引导工作的感觉会有点奇妙,图书馆大家服务的这一层大致有4类自助设备,从最早的只供图书检索的电脑,到3代体积越来越小巧,界面越来越简洁,感应越来越敏捷的自助借还机,时代在改变,技术在精进,人们却用它来获得那种相对古老,一直以来又无甚变化的阅读方式。另外,你也会看到,70多岁的老奶奶用机器借书可能并不需要太多引导,借了书老伴会立马接过去自己拎着;对引导表示感谢最多的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改编成影视的原著小说会相对频繁地在借书还书的目录上出现…… 中午12点,志愿活动到了结束时间,挤在角落里一排登高凳上看书的人仍没有想换个姿势;桌子上的初中物理试卷有的继续被刷,有的已经被垫在某本小说下面;有人戴着耳机听网课,有人在一边研究庭院设计,有人读着怪谈……而对于志愿者来说,今天的图书馆之行不意味着书的瑰丽世界,它的意义也许在图书馆门口那个大数据分析智慧墙上:借书量1710册,还书量1820册,进馆2773人次,又也许,它的意义,就在顺利借还了书的人脸上的笑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