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巍教授在京参加“全国法院少年法庭改革方向及路径研讨会”

发布单位: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18-06-12浏览次数:29

 
应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邀请,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张鸿巍教授于2018年5月31日在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分院参加了“全国法院少年法庭改革方向及路径研讨会”,并以“少年法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作了专题发言。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大法官、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胡云腾大法官等法院系统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暨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一百余名实务与理论界同仁参加了研讨。
在发言中,张鸿巍教授从过去25年间全国法院系统未成年人案件受理量纵向变化以及对美国少年法庭案件受理量横向比较出发,结合中美家事审判发展历程,主张在当下少年法庭可持续发展紧要关头重新审视少年法庭性质、地位、作用及受案范围实有必要。在此少年法庭发展进退非常时期,他认为认真总结基层一线经验确有必要;与此同时也应积极而审慎地借鉴域外经验,为我所用。尽管少年法庭在发展过程中亦遭遇多次非议甚至非难,但美国少年法庭能够经过百余年发展仍屹立不倒,其正反经验或可为时下中国内地少年法庭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他山之石的反思。
他对未来我国少年法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首先,未来少年审判的业务范围或可经历逐步由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主过渡到以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为主的蜕变,而不单单只是将涉少民事案件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足的补充而已。当然,如果有可能,亦乐见其成看到未来少年法庭与家事法庭合并,这将为少年审判更多遵循国际惯例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与平台。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合并后,分案不分家,试点刑民合一,推动法官审判业务水平提升。
其次,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未来可能新增的工读教育及收容教养司法化,少年法庭可能需要未雨绸缪,及早打算,积极向有关立法部门谏言献策,贡献少审智慧。
再次,对于少年审判业务本身、机构建设及职能衍化,可能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参酌域外有益经验,比如风险评估和未成年人精神治疗等专业化少年法庭建设,以探求和遵循司法规律,积极与国际接轨,继而贡献中国少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