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明
职称:教授 博导
电子邮件:zhaolm_1968@163.com; zlm868@jnu.edu.cn
个人简介

赵黎明,男,1968年8月生于湖北宜城,200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2008至2011年先后在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重庆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隆中学者”特聘)、安徽大学(“皖江学者”特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职于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暨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暨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主要从事中国诗学、文学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社会学、民俗与民间文艺学等研究。

 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小说评论》《中山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诗作100多首。曾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与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省级项目2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共5部。

主要学术成果概览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现代语言诗学与近四十年中国先锋文学运动》,2018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2、《现代汉语语法与中国新诗文体革命研究》,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3、《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史》,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子)项目

4、《<东方杂志>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研究》,2011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5、《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理论研究》,2010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

6、《古代诗学资源与现代汉语诗论建设》,2010年度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

7、《古代诗话与现代抒情诗理论建构》,2009年度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

★学术专著:

1、《“汉字革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起源语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古典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15年

3、《<东方杂志>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人民出版社,2019年

4、《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5、《少鹤先生诗钞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学术获奖:

1、《“汉字革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起源语境》,重庆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果一等奖(2012年)

2、《诗气说与中国新诗节奏的建构》,重庆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果一等奖(2016年)、重庆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

★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主要论文:

2023年

《口语语法与白话新诗文化精神的初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2-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3-01全文转摘

《叹词兴替与中国诗歌抒情文化的变迁》,《江汉论坛》2023-0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02

《中西吟诵诗学的语言制度差异及对话融合》,《中国比较文学》2023-01

《当代汉诗的语言批评及其哲学资源》,《文学评论》2023-02

《新时期先锋作家的历史叙事及其语言哲学》,《山西大学学报》2023-06

2022年

《“模子”互照与“第三种诗学”》,《中国文学研究》2022-02;(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22-12

《此在、声音与废话的诗学—中国当代“口语诗”的语言哲学》,《山西大学学报》2022-02

《新的诗学话语的崛起—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朦胧诗运动》,《学术论坛》2022-06

《欧化语法与现代汉诗的发展》,《社会科学》2022-07

《汉语诗歌的意脉变迁与关系词》,《浙江社会科学》2022-0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09全文转摘

2021年

《语序在汉诗诸体中的功能演变及诗学启示》,《南通大学学报》2021-01

《“第三代人”诗学言说的哲学逻辑》,《南京师大学报》2021-04

《“讲求文法”与“诗体的大解放”》,《浙江社会科学》2021-06

《作为言语行动的诗歌运动——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第三代”诗写作》,《山东师大学报》2021-06

《海德格尔语言母题与当代汉诗的家园抒写》,《文学评论》2021-06

2020年

《“汉字为振兴之本”》,《江淮论坛》2020-02

《中国诗体历次转型中的语法因素》,《广东社会科学》2020-02

《泛宋诗运动与近代汉诗语言体式变异》,《贵州社会科学》2020-06

《现代中国语言变革的文化逻辑之争》,《江汉论坛》2020-08

2019年

《百年新诗“辨体”实践反思》,《社会科学》2019-07

《刘震云小说写作的“语言学转向”》,《当代文坛》2019-08

2018年

《时间的政治与学衡派文学发展观的历史命运》,《浙江大学学报》2018-01

《境界传统与中国新诗学建构》,《文学评论》2018-04

郑敏对新文化遗产批判反思的理论资源及当代价值》,《学术论坛》2018-08

《<东方杂志>对文化罗素的译介》,《江汉论坛》2018-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18-11全文转载

2017年

《<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戏剧改良”》,《文艺理论研究》2017-02,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8-01全文转摘

《<东方杂志>改版后(1920-1932)文化态度的变化》,《广东社会科学》2017-02

2016年

《“文”与中国古典“新诗”派的价值取向》,《南京师大学报》2016-05,《新华文摘》2016-24主体转载5000字

《<东方杂志>对写实主义的译介》,《社会科学战线》2016-06

《五四前后<东方杂志>对“文化杜威”的译介》,《社会科学》2016-12

2015年

《兴与象征:新诗象喻理论对中西文学资源的整合》,《中国比较文学》2015-0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09全文转载

《1920年代“文化泰戈尔”在中国接受中的“两歧”现象》,《学术论坛》2015-02

《“摩罗诗力”与宋明心学传统——留日时期鲁迅诗学的本土资源》,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02全文转摘

《“中庸”思维与杜亚泉的“新文化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04

《学衡派“新诗”文体观及其传统根脉》,《文艺理论研究》2015-05

2014年

《符号的任意性:汉字革命论的理论偏失》,《社会科学》2014-02

《论梁实秋的新诗文体观》,《中国文学研究》2014-02

《“声诗”传统与现代解诗学的“声解”理论建构》,《浙江大学学报》,2014-03

《沈从文的“文”与“抽象的抒情”》,《文艺争鸣》2014-03

《汉字革命派语文知识的选择性错误》,《人文杂志》2014-03

《诗气说与中国新诗节奏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2013年

《中国诗学解释学中的“声解”小传统》,《河北学刊》2013-04

《“钟摆论”与文学的“因革递嬗之迹”》,《青海社会科学》2013-05

《“新旧之争”与20世纪中国新诗文体观的建立》,《文艺争鸣》2013-08

《“诗分唐宋”与新诗的“知性革命”》,《文学评论》2013-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10全文转摘 

2012年

《新文学“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文学评论》2012-01

《“诗辨”意识与古典主义“新诗”观念的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03

《诗辩意识与学衡派新诗概念的形成》,《浙江大学学报》2012-0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10全文转载

2011年

《在“古典”语境中建立“新诗”观念》,《文学评论丛刊》2011(1)

《“音律中心”论与诗“从朗诵入手”》,《文艺争鸣》2011-02

《废名新诗理论与中国“自然”诗学传统》,《湖南大学学报》2011-03

《胡怀琛与民国之初的新文学教育》,《中国文学研究》2011-05

《格调诗学与朱光潜现代“声律诗学”观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07

《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现代“声律批评”观的建立》,《中山大学学报》2011-08

《工具革命:“活”与“死”的实用辩证法》,《学术论坛》2011-09

《“自然”之辩与新诗现代化的两种路径》,《浙江学刊》2011-12

2010年之前

《“汉字革命”与“文化世界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10-03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学术论坛》2010-02

《五四前后激进主义思潮演进的语文学观察》,《广东社会科学》2010-06

《“无法归纳”的写作》,《小说评论》2009-05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五四语言变革激进文化策略辩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03

《大众语:五四白话文精英色彩的祛除》,《北方论丛》2007-05

※《五四传统、主观精神与语言现实主义——“民族形式”论争中胡风语言观的现实主义色彩》,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3全文转载

《五四歌谣方言研究与“国语文学”的民族性诉求》,《学术论坛》2005-12